混凝土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的关键起始环节,关乎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,其中蕴含诸多精妙技巧。
前期准备阶段,场地平整压实至关重要。施工人员需借助专业测量仪器,精准测定场地标高,将凹凸不平之处填平、高处铲平,确保场地平整度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。随后,采用压路机等重型设备反复碾压,遵循 “先轻后重、先慢后快” 原则,使地基土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,为后续混凝土浇筑打造坚实基础,避免因地基松软不均导致混凝土开裂。
混凝土配比堪称核心要点。要依据工程设计的强度等级、耐久性需求,通过严谨计算确定水泥、砂石、水及外加剂的精确比例。水泥选用应考量其强度、水化热特性,砂石需保证质地坚硬、级配良好,含泥量严格控制。精准称量各原材料后,在强制式搅拌机中充分搅拌,搅拌时间严格把控,确保混凝土匀质性,使其具备理想的工作性能,既不过于黏稠影响浇筑,也不过稀降低强度。
浇筑过程更是技巧密集。浇筑宜连续进行,避免冷缝产生,若遇特殊情况中断,间隔时间务必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。采用分层浇筑法,每层厚度 30 - 50 厘米为宜,边浇筑边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,快插慢拔,插点均匀排列,确保混凝土内部气泡排出,密实度达标。对于大面积地基,还需设置后浇带,释放混凝土收缩应力,防止裂缝。
浇筑完成后的养护不容小觑。在混凝土终凝后,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、麻袋等保湿材料,洒水养护,保持表面湿润状态不少于 7 天,有抗渗要求的不少于 14 天。养护期间,密切监控温度、湿度,夏季高温时防晒降温,冬季低温时保温防冻,确保混凝土强度稳定增长,避免因失水、温差过大引发裂缝,保障混凝土地基长期稳固承载建筑荷载。
此外,针对不同土质,如软土地基,需先进行地基加固处理,像采用深层搅拌桩、强夯法等改善土质;在膨胀土地基区域,则要设置隔离层、加强排水,应对土体胀缩特性。总之,掌握这些混凝土地基处理技巧,方能为建筑工程筑牢根基。